2004-08-26-11:58 中國經濟成長減緩否周小川與葛林斯潘有歧見 (中央社台北2004年8月26日綜合報導)在短短48小時之內,投資人對於中國經濟,從兩位具高度影響力的人士,卻接收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表示,中國經濟擴張未見顯著減緩,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則說,北京政府經濟降溫措施已奏效。到底這兩位重量級人士誰說的才對?才算數?也許兩人看法都對。 從中國人行行長周小川的角度來看,身為中國貨幣政策的決策者,他關心的是物價穩定,因此聚焦在通膨。中國8月通膨飆升至7年來高點5.3%。至於全球金融市場動見觀瞻的葛林斯潘在制訂聯邦基金利率時,因必須考慮削弱亞洲經濟成長的風險,而將焦點放在工業生產。中國過去5個月來的工業生產滑降三分之一。 然而這兩個趨勢正背道而馳中,主要因為北京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雖冷卻了過熱的經濟,卻無法解決投資過度的問題。 根據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預估,投資中國過剩的金額達2000億美元 。中國通膨攀升是來自於過度投資,而非過度消費。 其中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特別是鋼鐵、水泥及房地產等產業過熱情況仍未消退。中國今年前七個月固定資產投資較上年同期攀升31%。 荷蘭銀行(ABNAmro)首席亞洲策略分析師EddieWong表示,目前為止,宏觀調控的行政措施對削減固定資產投資泡沫的效果多大,啟人疑竇。 在瞭解中國金融體系有資金錯置傾向後,這樣的結果並不令人驚訝。 緊縮信用導致包括出口商在內的私人企業工作資本短缺,而不致讓生產力較低的國營企業擴張喊停。謝國忠指出,企業正以黑市20%的利率借貸工作資本,而銀行一年期放款利率維持固定在5.3%。 學者GenevieveBoyreau-Debray和Shang-JinWei在中國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的論文中指出,中國資產配置 似乎取決於國營企業的顯著性。政府偏好投資國營企業,導致資本配置有系統地從較具生產力的區域移至較不具生產力的區域。 以此觀之,政府在資本配置上所扮演的角色越小,經濟成長率將越大。北京政府現在正試圖這麼作。中國上月宣佈簡化公司行號申請登記辦法,同時也遏止國營 企業的擴張。 根據中國中央電視台的報導,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承諾在私人企業融資方面給予公平待遇。占中國經濟五分之三的國營企業顯然無法再創造獲利或就業機會,特別 是假如整體經濟成長滑降。 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SachsGroupInc.)亞洲副董事長KenCourtis指出,國營企業今天在經濟成長 率高達9-10%之際還作不到,又如何奢望他們在經濟成長率4或5%的時候作到。 中國政府現在將更多的資源投入未來可望創造就業機會的民間經濟。然而,這是件複雜的工程。假如私人企業的成長速度不足以吸收虧損連連的國企每年裁汰的員工。對原本就已很嚴重的中國失業問題只會雪上加霜。 最後來看,中國仰賴放款限制的宏觀調控措施,以確保資金流入具生產力私人企業的做法,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只要實質利率是負值,這種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而升息可能是確保信用放款從國企所謂盲目投資中流出的較佳方式。否則信用短缺同樣也會導致中國亟欲避免的硬著陸,但中國會冒然選擇升息嗎?答案也是很清楚。
 
><))):> |